2019领导参阅第8期
来源:太湖书院   日期:2019-07-15   浏览:2130

我们需要建设怎样的“智库”?

 

近年来,“智库”已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,许多地方包括机关、高校甚至一些企业,都纷纷办起了各种名称的“智库”,一些学会、协会、研究会等等,似乎也都成了“智库”。面对这样一种“智库热”,在充分肯定各方面积极性的同时,更要深入思考与谋划的是,我们需要怎样的“智库”,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“智库”?

“智库”,顾名思义,应该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“智囊团”“专家库”和“思想库”“点子库”,是领导决策的“外脑”,具有十分重要、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,是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、民主化的重要力量。尤其是当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前所未有,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,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,更需要我们的智库能够及时、有效地为领导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,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现。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智库建设,早在 2013年 4月,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批示,强调“随着形势的发展,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”。2014年10月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》,把智库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,明确指出,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,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,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显而易见,智库应该是“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,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”的,服务领导决策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是智库的重要价值取向与主要工作内容,这是新时期我们加强智库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总体定位与目标要求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随着形势的发展,智库建设跟不上、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,尤其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。”在这样的形势要求面前,我们应力戒粗放发展和形式主义,防止智库建设出现“三有三无”现象。一是有始无终。智库创办之初热热闹闹,开场过后或者经过一段时间便悄无声息、自生自灭、不知所终,智库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下去;二是有名无实。名为某某智库,实际上真正为领导服务的建言献策工作没有开展起来,很大程度停留在一般性做课题研究的层面;三是有量无质。满足于出一批文章,虽然数量很多,但质量不高,在服务领导决策上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。我们绝不能把智库建成“纸库”,即文章没少发、材料没少报,但真正管用的成果不多,建言献策的质量不高;绝不能把智库建成“滞库”,即在服务领导决策、服务发展大局方面,缺乏前瞻性,提出的建言献策往往是“马后炮”,或者是一个课题搞半年甚至一年,远远滞后于形势发展;绝不能把智库建成“自库”,研究的重点与领导要求不在一个“频道”,或者热衷于搞一些可有可无的“论坛”,发表一些不接地气的观点,或者局限于一般性的活动,看似轰轰烈烈,自己搞得很“嗨”、很忙,但“形式大于内容”,对参助领导决策意义不大。

从我市的情况看,智库建设上相关部门“各管一块”,管理机制不协调、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,比如, 市科协主要负责“专家咨询团”的工作,市发改委建立了全市的所谓“智库联盟”,市社科联主要负责高校智库建设等等,而民政部门对学会、研究会等组织主要负责创办之初的审批,各类民间智库事实上基本处于“放养”状态,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上没有地位,基本处于“弱势”境地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智库有别于一般的企业或社会组织,具有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根本属性和政治属性,各类智库需要了解领导决策的需求,智库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及时传递到党委政府决策层面,这就决定了智库建设必须有一个扎口管理部门,与各智库之间建立一种“绿色通道”,形成上传下达、统筹协调的机制。因此,建议明确市社科联作为全市各类智库建设的统管、扎口部门,全面加强统筹规划,规范和引导我市智库建设的高质量发展。与此同时,要切实提高我市智库建设、智库工作的组织化程度,比如,在各类智库与领导要求之间建立一种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渠道,定期向各类智库通报苏州发展情况和领导关注重点,使智库建言献策更具针对性、更贴近领导要求,实现供需有效对接;经常性确定一些重大主题,组织相关智库开展座谈研讨,形成对策思路;年初发布建言献策指导性指南,引导智库有效开展工作,或确定重点课题,有针对性的对一些能力较强的智库下达指令性任务;定期组织开展智库间的总结研讨、学习交流活动,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;由市社科联创办智库内刊,刊登智库动态,并择优刊登各类智库的建言献策,报送领导参阅;规范各智库的活动,引导、指导各智库建康发展;每年对各智库活动和建言质量进行总结表彰,起到示范、激励作用。

当前,智库建设正面临最好发展机遇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乘势而上、主动作为。要解决智库建设“跟不上、不适应”问题,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、推动内容创新上”的讲话精神,以此作为我们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遵循,切实创新举措提高智库研究质量和创新水平。首先,智库建设必须准确定位。智库应该提高政治站位,以为领导决策服务、为发展大局服务为己任、为宗旨,经常性开展建言献策。衡量智库水平,归根到底要看学术原创能力、看政策研究水平、看理论研究与现实关切的结合程度,而不是仅仅搞一些一般性的、纯学术的活动。其次,智库选题必须精准切入。智库开展建言献策,要强调宏大主题下的精准切入,力戒所谓理论一大套,或者抓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,应该更多聚焦当下发展中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拿出实招、高招,提出具有建设性的、真正管用的意见建议。第三,智库必须注重调查研究。深入调研是提出有质量建言献策的重要前提,智库应该力戒“在办公室或电脑前”选题目、搞课题、提建议,决不能“在办公室里做学问”,而是要“跳出书斋”、走进实践,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全面了解真实情况,只有深入基层“接地气”,研究成果才会“冒热气”,使领导满意。第四,智库必须明确主攻方向。智库应坚持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开展建言献策应该找准自身的发力点,从各自专业优势出发,突出建言献策重点,在实践中打出品牌、形成优势。第五,智库必须提供丰富的研究成果。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,应该包括各个层面内容:围绕发展、针对问题,为领导提出解决方案、建言献策;通过横向比较,寻找差距、借鉴经验;宏观的形势、趋势分析,提出预警或建议;就发展中涌现的成功典型,进行总结研究,提供示范。第六,智库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。智库水平的高低,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质量上,同时也表现在出成果的速度上,对一些重要的、热点的问题,智库不能视而不见,或者“遥遥无期”,工作周期很长,必须快速反应,形成结果上报领导;第七,智库必须尽可能建立自己的研究队伍。提高研究质量,关键在人,在于拥有一支高质量的研究队伍,应该说这是当前一些智库存在的重大“短板”,有的智库主要依靠外部专家,自身缺乏专职的研究力量,有时很难“叫得应”,工作往往陷于被动局面,很难快速反应,及时开展建言献策,因此必须坚持“内外结合、以内为主”原则,打造高水平的智库研究队伍。